艺道殿堂2019-02-18 06:48:14
认识拉赫玛尼诺夫,是因为我的网易云给我推荐了下面这张专辑:
我在听到《Vocalise, Op.34, No.14》这一首的时候,就被开头那悠婉又带着一点哀愁的旋律深深吸引住了。
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旋律?
什么样的音乐家能创造出这样浪漫的旋律?
这个拉赫玛尼诺夫到底是谁?
♫
相比起贝多芬、柴可夫斯基、巴赫这种鼎鼎大名的古典音乐家而言,拉赫玛尼诺夫实在是太不出名了(下面我偶尔会用“拉赫”来指代他,因为名字长打起来有点累…)。
你到大街上随便拉个人,问他:兄弟,知道贝多芬不?他肯定说:知道啊老铁!就那首灯灯登登嘛!
但如果你再问:那你知道拉赫玛尼诺夫么?
他肯定满脸懵逼。
为什么被称作「浪漫主义最后一位大师」的拉赫玛尼诺夫,没有别人出名?
音乐家想要出名,只要作出一段别人一听就能记住的旋律,只要那么一小段就好。
贝多芬《命运交响曲》,开头那 4 个铿锵有力的音;莫扎特《土耳其进行曲》,欢快进取的旋律;柴可夫斯基《花之圆舞曲》诡谲有趣的旋律。
但拉赫,没有一首曲子通俗易懂。
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讲,拉赫作品《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》(简称“拉三”),被公认是所有浪漫主义协奏曲中,不论在演奏技巧上还是创作风格手法上,堪称浪漫派大师的作品中 达到极限 的一首。
同时被誉为「世界上最难演奏的钢琴协奏曲」。当然是不是最难还有待商榷,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首“拉三”在古典音乐中是有很高地位的。
这样一首非常优秀的作品,你可以先听听看。
我想如果你没有怎么接触过古典音乐,其实你是很难一次就完整地听完,何况这一部作品长达 40 分钟。
明白我什么意思了吗?
拉赫的作品,无论在旋律上、结构上,都是不那么亲切的。
爸特,不亲切归不亲切,我听完拉赫以后发现,他的作曲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:
连绵不绝的旋律,让人想一直听下去,丝毫不会感到厌烦。
我坐上了他打造的音乐列车,发现这趟车是没有固定路线的,沿路的风景我无法预料,而且我会很想知道,后面到底还有什么风景。
所以,他的作品真的值得你花时间去聆听。
♫
拉赫最早其实是一个钢琴家,他的钢琴弹得倍儿棒,这得益于他的一双大手。
据说他的左手可以轻松横跨 12 度琴键。
什么概念?
拿我们南枝主编的手来做个对比,他的手轻松可以横跨 9 度琴键,以一根白键的宽度 2.4cm 来算,大概是 21cm。
身为我们的主编,怎么能不会弹琴?
而拉赫说可以轻松横跨 12 度琴键,大概是 29cm,整整比我们的主编还要长 8cm。
拉赫的手居然大成这样,简直不是人类啊…
据说他是因为得了一种遗传病「马方综合症」,得了这个病的人最大特征就是四肢、手指、脚趾细长不匀称,身高明显高于常人。
如果说这是真的,拉赫也算是因祸得福了。
我想正是因为有这双巨手,拉赫才能创作出这首《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》。
既然是公认的最难钢琴曲之一,
它到底难在哪里?
简单一句话概括:它覆盖了钢琴上所有的音域、囊括了钢琴所有艰深的技巧。
而且这首曲子时间特别长,要 40 分钟左右的弹奏时间,有人形容弹完一首“拉三”,就像铲了 10 吨煤。
所以弹奏这首曲子要求非常高,不仅是对琴技的考验,也是对体力和耐力的考验。
你还要清晰地感受拉赫在作品中心灵深处要表达地各种情绪,然后融入到你的弹奏当中。
更别谈这是一首协奏曲,你还要配合后面乐团的其他乐器。
当其他乐器把整首曲子的氛围烘托起来之后,要让钢琴的声音在其中凸显出来,你还要用非常大的力度去弹奏,有时候甚至两架钢琴的声音都不够。
我见过演绎得最好的,是被称作“雷神左手”霍洛维兹弹奏的。
(其实朗朗也弹过,但因为每次看到他的表情我都忍不住会想笑,所以就没有挑出来…你有兴趣也可以找来看看。)
1978年, 钢琴:霍洛维兹、指挥:祖宾·梅塔
讲到拉赫马尼诺夫,就一定要讲到霍洛维兹,他们俩是好基友,听说还常常一起在地下室弹琴。
拉赫晚年在创作《帕格尼尼提狂想曲》的时候,每完成一个变奏,就会打电话给身处瑞士的霍洛维兹,让他知道自己的成果。
但史料上对他们俩友谊的叙述却不多,我能找到的就是霍洛维兹常常在回忆录或者访谈中,说拉赫是他最伟大的朋友,是他「演奏的灵感源泉」。
♫
貌似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音乐家,都曾有过很严重的心理创伤,得得抑郁症啊什么的。
拉赫也是这样。
他的抑郁症来自别人对自己作品的否定。
1895 年,他创作了《第一交响曲》, 2 年后在彼得堡进行首演,结果失败了。
拉赫对这部作品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,但没想到居然失败了,还失败得如此彻底。
这次演出失败让他非常绝望,他把原稿撕了,也停止了创作。
想象一下,你拼劲全力熬了好几个日日夜夜做出一份策划案,那可是心血结晶啊!结果拿给老板一看,马上被喷得渣都不剩…
你会不会崩溃?
所以这一段时间拉赫被情绪折磨得奄奄一息,就像是因为没了水分蔫了的树叶,灰溜溜地晃荡着。
他深陷在情绪的泥潭里无法脱逃,听说他甚至想过要转行。
有网友就根据这件事来恶搞他…
Photo illustration by Jeff Curnow
Photo illustration by Jeff Curnow
不过好险,后来他尝试了精神治疗,终于走出了心理危机的阴影。
病愈之初的人是最有创造力的。
在这个时期,创作出了他最著名的《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》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拉二”。
前面“拉三”已经被评价为 达到极限 了,但都没有“拉二”这部作品那么给人印象深刻。
为什么?这和当时俄国的历史有关系。
“拉二”这部作品出世的时候,刚好是俄国革命的前夕。
这时候的俄国,掌权者都是王八蛋,用各种残酷手段来统治俄国,为的就是巩固自己的权力,整个俄国就像笼罩在一片乌云之下,看不到太阳。
有志向的知识分子们觉得自己像是被关在监狱里面,困惑、绝望、看不到出路。
然他们在“拉二”里,听到了自己。
拉赫在这部作品里面,用深沉的音调抒发内心的忧郁和伤悲,又用气势磅礴的高潮段落来表达满腔的激愤。
这些知识分子,对现实是不满的,但在苦难之中还得找到自己精神上的寄托。“拉二”出现了,他们找到了。
而且这部作品是完整的。拉赫通过这部作品,呈现的正是那个年代残酷又悲伤的风貌,而这当中又带着积极向上的个人色彩,让人着迷。
这才是“拉二”真正得以成为拉赫代表作的原因。
♫
音乐能让人产生共鸣,激发力量,但无法改变事实的残酷。
1917 年俄国人通过血腥的革命,终于把沙皇的专制终结,成立了苏俄。但尽管沙皇的专制被终结了,人民依然没有被解放。
因为马上又爆发了俄国内战,为了争夺权力,苏俄人民始终不得安宁。内战结束以后,终于成立了苏联。
苏联是什么样的?
很简单,高度集权,人人都在到处高唱「斯大林万岁」,个体被意识形态的专制吞噬。
拉赫当然也没有被解放,他成为了在当时为了追求正义的,或者被迫无奈而出走的众多流亡者中的一员。
为什么他不选择留在祖国?
因为像他这种只在乎自己内心的艺术家,留在祖国最终下场会非常惨。
他说过这么一句话:
「我只谱写内心的声音,故我的音乐皆由心性而生,所以无论我身在何处,那都是俄国的音乐。我的音乐也许是黑夜里那漫长黑暗的终曲。」
多么自私啊,只谱写内自己内心的声音。但也看得出来,其实他依然热爱着他的祖国。
流亡在外的日子里,除了为了维持生活而四处演出、作曲,他也不断在寻找回到祖国的方式。
内心与生俱来的丰饶的悲伤,和远离家乡的哀愁,最终成就了他。
而他最终还是客死他乡了。
♫
我听拉赫马尼诺夫,总能感觉到有什么事物来找我。
不像是别人的音乐,美是很美动听是很动听,但都显得和我无关,也与你无关。
拉赫的音乐给我感觉是一种非常私密的、只属于个人的情绪。
这种情绪触动我人性中最软弱的那部分,或许是我的悲伤,或许是我的哀愁。
所以当我入睡前,开始播放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,我感觉世间万物都不重要了。
自我被无限放大,我所关注的只有我这一生是怎么走过来的,将来要如何走下去。
因为自私的拉赫玛尼诺夫,我才得以在生活当中,偶尔一次自私地关注我自己。
提问:
你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吗?
在你心目中,他是一个怎么样的音乐家?
更多音乐交流,可以加粉丝群畅聊哦
▼▼▼
「艺道 · 乐音社」
注:如无法扫码进群,请添加 小艺(微信号:YxiaoyiD)或 老道(artsdoor002),他们会第一时间邀请你们进群~
- END -
编辑、排版丨拾壹
图片来源丨网络
艺道殿堂丨欢迎联系转载
投稿邮箱 | info@artsdoor.org
扫描下方二维码
关注艺道网官方微信号
带你领略中外古典音乐的趣味和美 ▼